高血压患者吃药降压,都希望快点下去,最好在服药后摆脱疾病,但是,有些降压药不能,尤其是一些长效药物,从开始吃到见效,再到疗效稳定,有一个过程,刻不容缓。
这种情况是由长效降压药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决定的,氨氯地平(洛活西、兰迪、艾丝黛拉、安娜真、平能等)就是这样一种长效降压药。
有些患者不明白这一点,就会焦虑,甚至觉得医生医术不好,用药不对,有些医生很关心这个,所以不给病人开长效药,我们应该解释一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药物,通过缓释、控释技术并不能长效,但药物本身是长效的。
如果你吃药,它会起作用的,但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体内药物量会减少,药物要在体内稳定工作,需要储存一定量,在血液或身体组织中积累,并以稳定有效的浓度储存。
药物定期储存在体内。这条规则是基于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50%)所需的时间,或血液中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根据药物代谢的一般规律,一种药物在体内达到稳定浓度需要5~7个半衰期,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导出这个道理。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可以预测药物储存到稳定浓度需要多长时间,医生可以粗略估计从开始服药到药物在体内稳定起效的时间。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半衰期长短不一,所以药物在体内储存到一定浓度,起效的时间也不同。
短效药物半衰期短,服用时起效快,但代谢排泄快,需要每短时间服用一次。所以短效药需要一天多次服用,不见效就无法维持。
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药物,半衰期为30~50小时,如果老年人或个体不同,半衰期会更长,可长达60~90小时,这样,氨氯地平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有较好的效果,通常需要2
~ 4周,有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国产左旋氨氯地平(宣宁、施惠达)也是如此,半衰期为50小时。
因此,如果服用氨氯地平一周后降压效果不明显,可以继续观察药物,因为药物可能还没有保存到一定量。观察2~4周,只要血压逐渐降低,就不用担心。一般来说,收缩压低于160mmHg是比较安全的。
无论药物有多长效、多稳定,都有高峰和低谷,我们也可以利用药物的峰值时间来控制血压的峰值,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药物,服药后需要6~12小时才能达到峰值,左旋氨氯地平也是如此,医生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调整和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对于早上血压高的患者,可以在晚上睡觉前服药,控制早上血压的升高。
这种长效药物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分割研磨,可用于需要小剂量的患者和需要鼻饲的患者。
然而,长期的抗高血压效果也会产生误导。如果氨氯地平起作用,它会持续更长时间。由于半衰期长,储存一定量后会慢慢减少,从停药到轻度排泄通常需要数月。这样做的好处是偶尔错过服用也没关系,血压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这也是当年氨氯地平的一个“卖点”。
但是,这会造成一些高血压患者误解为可以不吃药,因为不吃药血压是正常的,事实上,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保存下来的东西。有些患者即使不吃药也看到自己的血压正常,认为自己的高血压已经治愈,已经停药,一般停药一个月左右,药物排泄量几乎不变,血压会再次升高,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因此,服用氨氯地平来降低血压,一周内血压没有明显下降。别担心。医生开氨氯地平的时候,也会告诉患者药物起效比较慢,一周左右才会起效,一般三四周后才会起效,血压降不下来也不用担心,就是不要升高,逐渐降低。
准确用药,有效降压。
目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开药,其实医生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本文认为药物因素(药物半衰期长)导致患者误以为高血压效果不明显。但考虑到患者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提前规避相关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无效性,需要增加患者的遗传背景信息,基因检测在这方面是不可替代的。
(1)降低毒副作用:长期/终身用药应考虑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如左心室肥厚、肝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
比如,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统计,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容易出现肾毒性。
比如结合基因检测统计,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会引起肌痛反应,严重者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然后有三分之一的人群会引起肾功能损害。
据统计,近一半的人群使用普利类降压药引起咳嗽。
(2)消除无效药物:第一次用药主要是预防控制,属于生药,第二次用药是清除无效药物或高毒副作用药物,以便进一步准确用药。
比如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统计,服用普利类降压药的人群有一半以上没有明显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容易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比如基因检测,根据58834例患者的统计发现,平均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左右属于氯吡格雷的慢代谢型,需要通过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基因检测,根据40304例患者的统计,每3例患者中就有1例出现阿司匹林抵抗,抗凝效果差。
(3)缩短混药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将常规的3-8次混药减少到1-3次;精准用药后,人均药品支出每月减少367元。
精准用药就是考虑个体基因型,量身定制用药方案,避免用药不当,真正做到精准个性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