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2018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
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79.8%的中风与高血压有关,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可以将中风的发生率降低40-50%,因此,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高血压防治现状:
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与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等有关,另外,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很多,人群的药物代谢基因也是多态的,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率是不同的。所以综合分析,目前高血压控制率这么低,除了用药依从性差,饮食和生活方式差,缺乏根据遗传多态性进行个性化用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全国高血压调查中的高血压患病率:
目前,公众对高血压的防治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不对症治疗和服用降压药无效,专家指出,有些患者有200 mm Hg的高压,但并不觉得不适,认为不需要吃药。事实上,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很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但很多高血压患者可能并没有症状。但是服用降压药没有效果是很常见的。
患者个体遗传差异会导致药物代谢能力不同,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药物反应也有很大差异,医生通常需要患者“试药”三到六个月,才能筛选出合适的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中断甚至放弃治疗,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居民应不时进行自测血压,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不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应每天测量血压,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高血压个体化用药的标准和指南: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临床检查项目目录〉的通知》(2013年版),明确将高血压用药相关基因CYP2D6、CYP2C9、ADRB1、AGTR1、ACE的检测纳入用药指导的分子生物学检查项目。
2015年,卫计委发布《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标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建议检测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CYP2D6、CYP2C9、ADRB1和ACE,并对采样、检测、报告解读和质量控制进行相应规范。
2017年,中国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发布了《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明确指出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差异较大,高血压用药应考虑药物基因组学。
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基因检测是根据个体遗传特征(基因型)选择有效的治疗策略。可检测与高血压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包括CYP2D6*10、ADRB1、AGTR1、MDR1、MTHFRC677T/A1298C,以判断药物代谢酶和受体的遗传变异,从而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和剂量,达到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无效用药和个体化用药的目的。基因检测的结果只能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实际用药方案和疗效要结合其他临床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并发症*、生理状况等)来考虑。
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方法主要基于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这三种技术的样品预处理、提取和DNA纯化方法是相同的,在后续的检测过程和结果解读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适用的检测对象也不同。具体差异可参见下表:
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
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产品可以检测与药物敏感性和代谢能力相关的基因位点,从而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