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位于子宫内壁,随着雌孕激素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率日趋年轻化,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有哪些?什么样的女性容易患子宫内膜癌?怎样做才能让子宫内膜癌远离我们?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有哪些?
少数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能没有症状,临床上很难发现,90%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
1.阴道出血:由于主要患者为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肿瘤可在早期出现,非绝经妇女可表现为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甚至阴道大量出血。
2.血性分泌物:子宫内膜癌早期可发现少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由于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局部感染和坏死,可排出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3.小腹不舒服疼痛:可由宫腔内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可因病变扩散或压迫神经、脏器引起下肢、腰骶部疼痛,晚期患者可有子宫增大,可触及,也可有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
子宫内膜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子宫内膜癌常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该病不仅与月经失调、不孕有关,还与肥胖、糖尿病有很大关系,目前已知的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1.内源性雌激素刺激增加: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初潮早、绝经晚、不孕、分娩少、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卵巢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增加。
2.外源性雌激素: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这与雌激素的剂量、治疗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存在孕激素拮抗作用有关。
3.身体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一般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4.遗传因素: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高。
谁需要定期筛查和检测?
定期筛查:建议无症状的女性也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所有5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子宫内膜癌筛查,年龄<
50岁,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医生判断可选择性筛查子宫内膜癌:
筛选条件
1.子宫异常出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女性;
2.35岁以上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高危因素或有恶性肿瘤史或家族史(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女性生殖肿瘤)的女性;
3.已经或正在接受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
4.30岁以上肥胖(身体质量指数≥28)并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女性;
5.患有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等)的女性。).
基因检测对于遗传风险高的人群:如果女性直系亲属或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或结直肠癌患者,建议做基因检测。确诊林奇综合征患者的女性亲属也易患林奇综合征,可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早产、密切观察、规律用药等,如有必要,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对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可行的。
如何远离子宫内膜癌?
1.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健康饮食,多吃抗癌食物,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早睡早起,可以促进健康。
2.适当运动:女性应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子宫内膜癌,充分的运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很多人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肥胖或体质下降都是长期缺乏运动造成的,而懂得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的人,疾病患病率会更低。
3.合理用药:长期大量使用激素会引起物质代谢、水盐代谢紊乱,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生率,进而发展为癌症,必须科学服用。想用药物治疗疾病,要谨慎,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4.定期体检:40岁以后,预防子宫内膜癌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有些人在子宫内膜癌前期有局部病变,如果没有定期检查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病变的持续发展可能会演变成威胁自身健康的癌症。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也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类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