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管敏鑫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X连锁核修饰基因PRICKLE3突变与线粒体基因突变协同作用引发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解开了男性好发该病的未解之谜。这项研究在国际期刊《临床研究杂志》发表。
据了解,1871年,德国眼科医生首次发现了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该病通常表现为双眼无痛性的急性视力下降,其遗传特征为母亲会遗传此病给下一代,而父亲则不遗传。1988年,研究发现该疾病主要是由m.11778G>A、m.14484T>C、m.3460G>A这三个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能量代谢不足所致。在患者的子女中,男性更容易发病,表现出视力低下的症状。据估算,我国约有10万余名LHON患者,其中尤以18岁~20岁的男性青年好发该疾病。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男性好发等特点开展研究,结果显示X性染色体连锁的核修饰基因在LHON的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意味着由母亲遗传给男孩的X染色体上基因使其更容易发病。
管敏鑫团队经过8年,对200多个汉族LHON家系进行了系统性大规模的基因筛查,发现了X连锁基因PRICKLE3。进一步发现,PRICKLE3突变影响线粒体ATP合酶的组装、稳定性和功能,从而导致能量代谢异常。PRICKLE3突变和一种线粒体基因突变存在协同作用,加重了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发电厂”,源源不断地生产人体所需能量。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双重打击下,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下降严重,从而更加容易发病。“没有了充足的能量,将会影响视网膜的感光功能。”管敏鑫介绍,“视神经细胞将光信号传递给大脑的能力下降,人就看不到了。”
浙大科研人员表示,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突变和X连锁核修饰基因突变之间的协同作用导致LHON的致病机制,破解了男性好发的未解之谜,为LHON的精准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