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基因检测这个词充满了科技感,但似乎离自己很远,然而,在癌症患者中,基因检测并不少见。
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患者拿着的基因检测报告,让患者组的前辈指点一下,看看有没有靶向药物可以吃,因为如果可能的话,意味着疾病可以长期控制,副作用远低于传统的放化疗,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也有一些患者认为基因检测费用太贵,选择盲目服用靶向药物。在这里,我不建议你这么做,原因很简单:
1、可能会浪费钱:靶向药物的靶向性很强。要想搞清楚这种靶向药物是否符合自己的癌症类型,至少需要盲吃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靶向药物成本真的很多。
2、可能会延缓病情:在这一段时间的药检中,癌细胞是不会闲置的。无效的靶向药物面对一直在生长的肿瘤毫无用处,只能让病情恶化,延误治疗。
除了匹配靶向药物外,基因检测还将有助于患者选择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等方面。
简单说一下基因检测对患者的作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重点内容。
“家里有患癌症的亲戚。我是不是应该做个基因检测,检查一下我的癌症率?”
这个问题我在患者中遇到过很多次。提问的往往是患者的孩子,这些“第二代癌症”(有的是“第三代癌症”)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首先,他们可以看到癌症给他们所爱的人带来的各种实际伤害。
其次,各地的人都说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属于癌症高危人群。
所以,当有人建议“做个基因检测,看看自己有没有遗传致癌物”的时候,他们特别脆弱。
但实际上,只有5%-10%的癌症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
除了遗传,导致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1.年龄增长:毫无疑问,年龄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核心原因。40岁以后,人的癌症发病率会迅速飙升,在80岁左右达到高峰。
2.免疫衰弱:癌症是一种遗传病。人体内有数万个基因,已知的与癌症真正相关的基因有数百个。当细胞分裂错误,癌细胞出现时,如果免疫系统较弱,不能及时清除,人就有可能患上癌症。
3.环境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一切可能致癌的外界因素,如细菌、病毒、阳光、空气、水、烟、酒、食物等。比如,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得多;长期吃腌菜、隔夜菜、咸的人容易得胃癌;经常嚼槟榔的人口腔癌发病率较高,发病较早;长期暴露在烟雾、辐射、皮革粉尘和空气污染中的人更容易患癌症。
从目前的基因技术水平和人类对癌症的认知来看,很难通过基因检测来衡量各种癌症的准确发病率。
具体来说,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准确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癌症和遗传科学的研究仍然有限。特别是癌症发病率的预测还不成熟,准确性无法保证。所以有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构完成了基因检测,结果是不一样的。
干预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即使我们发现发展成某些癌症的风险很高,比如肺癌、肝癌、肾癌,是否可以提前进行医学干预?
我们是因为癌症风险高而提前切除肺、肝还是肾?不是每个人都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勇敢。
所以基因检测后,医生往往只能告诉你好好运动,健康饮食,规律睡眠,调节压力……这样的建议。
但仔细想想,即使不做基因检测,你似乎也知道癌症预防是需要做的。
虽然早期干预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基因检测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至少可以让我们对某些疾病有更多的预防心理。例如,BRCA基因突变表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更高;APC基因突变提示易发生大量肠息肉,可能诱发结直肠癌...
另外一定要明确:癌症早期发现治愈的几率很大!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无论是否做基因检测,都要培养定期癌症筛查的意识。而且,癌症初筛检查的年龄可以早于普通人(40岁)。
去正规医院,每年做低密度螺旋CT(肺癌)、钼靶检查+超声(乳腺癌)、看AFP(肝癌)、查PSA(前列腺癌)、胃肠内镜(胃癌、肠癌)等项目,然后用可靠的方式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